读《梁家河》有感——朱磊

栏目22018-12-10


读《梁家河》,不由得联想到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黄土高原贫瘠的自然外观却赋予高原儿女茁壮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信念、坚如磐石的意志。什么是梁家河精神?通过深入阅读,结合工作生活的体会,浅要谈谈我的读书感悟。

不甘屈服的意志。陕北高原是什么样子?我的最初印象中,就是黄土和窑洞两个词语便可概括,就是遍布沟沟壑壑、山山峁峁,就是干旱、贫瘠、封闭、落后的代名词,正如《平凡的世界》里面的描写,“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可是,“旅人们!你们也许跑了不少路,但对这块和阳光同色的土地所留下的印象,恐怕仍然是豹之一斑。”这片土地诚然贫瘠,但土地上的儿女从不停止奋斗,用勤劳和智慧改变陕北高原的面貌,改变生活现状。这是共产党人的梁家河精神,也是中华儿女勤劳和智慧的精神风貌。

成就事业的理想。凡人做事,要做大事,作为一名党员,更要立志做大事。什么是大事?就是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事。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家家户户过上好光景,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家家户户从土窑洞住进新楼房,让生病不再硬扛着,让所有百姓一起迈进新时代。没有崇高的党性修养,没有宏伟的社会理想,就没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梁家河精神,梁家河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也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集中写照,无论是革命年代的共产党人、还是改革建设时期的共产党人,都有着无比坚强的理想信念,都有着卯足劲、干大事的气魄。

大胆革新的气魄。穷则思变,窑洞里的知识青年不甘于现状,为了让家家户户从土窑洞住进新楼房,让生病不再硬扛着,让所有百姓一起迈进新时代,硬是掀起改革创新的浪潮,修建淤池坝、兴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缝纫社,开挖知青井,作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排除各种障碍,团结知青,带领村民,硬生生地干出了在很多人看来几乎不能完成的设想。而今的习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持续推进政治改革、军事改革、行政改革、经济改革、司法改革等一些列重大制度革新和创举,和当年在梁家河大队的大胆革新的气魄不无关系。

脚踏实地的品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共产党人尤其强调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品质。只有脚踏实地,在基层不断接受磨炼,才能练就一身本领,修成坚毅执着的品格。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最锻炼人的本领,最磨炼人的意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总书记重要的人生课堂,为习总书记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同志,要把当下的工作当成人生极重要的一课,珍惜机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做行动上的巨人。

心系土地的热忱。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追本溯源,我们都是农民的子女,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仰望星空、心怀天下,却不离脚下这片土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总书记说的不变的信念,就是“不忘初心”的内涵,正如书中王宪平所说的“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的含义吧!

窑洞、黄土高原,这陕北高原的精神符号,在路遥先生的笔下是这样的——“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天然的生土建筑以及文化和生存意象的见证,窑洞记录的是中国北方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平凡着,也伟大着。”“黄土高原,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串连着一个接一个的村庄。荒原上的河流——生命的常青藤。”

再贫瘠的土地上也可以晖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美丽画卷。习近平同志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会了我做什么。”对所有共产党员来说,都要坚守这个信念,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坚守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要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