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孙广谦

栏目22018-12-10


说来惭愧,受限于繁杂的工作和学习事项,直到最近才花了数小时浅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但内心依然受到了很大触动。《梁家河》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通过细腻的文笔生动展现在我的眼前,《梁家河》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 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展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以及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感触和共鸣。

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人永远不能忘本。《梁家河》开篇就讲述了习近平主席2015年重返梁家河的情景。习主席在40年后依然能够清晰无误地认得那些当年和他共同生活和奋斗过的相亲、伙伴,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这对于一个国家主席而言,实在难能可贵!

 更可贵的是我们看到回来的绝非是一个衣锦还乡的国家主席,而是在这离开的几十年里,一直都默默关心着父老乡亲们,他曾带着福建特产去给父老乡亲拜年,还曾自费给老乡做手术。也正是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他深入民心。习主席提出来的“不忘初心,砥砺奋进”里的“初心”就是来自这里,来自梁家河,来自让像梁家河一样贫困的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过上小康的生活的永恒初心。

我的第二个触动就是,人生面临诸多选择,不要放弃学习和成长,要树立长远志向。文革后各大城市陆续对广大知情发号召,进行招工、招考和征兵。当时北京知青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习近平了。我想如果是我们普通大众中的任何一人,应该都会焦虑和纠结吧,到底该就业,还是当兵,还是考大学?但青年习近平很坚定,就是上大学,并且就要考清华大学。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以偿,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身边大多是大字不识的农民,很难说有什么学习氛围的。但青年习近平依然上进,白天跟乡亲们去强度劳作,晚上独自点上煤油灯深夜苦读。正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开阔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觉悟,这也为他能走出山村读清华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他高度自律的自我学习,他就没有清华读书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以后的丰富阅历。

我的第三个感触是,面对困难,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钢铁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这座村庄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每一件事情背后,都透露着青年习近平独特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干事魄力和毅力。对于一个20岁的青年,他能勇于担当,敢想敢为,带领众人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和问题,这种精神和能力是极为可贵的。青年习近平的村干部经历告诉我,人的能力是在一次次的难题破解中提升的。作为青年基层党员,要从中学习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精神,要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去,敢作敢当。

 读完《梁家河》,我明白了无怨无悔的青春是什么样的。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里,经受了磨炼、锻造了意志。在梁家河,他开始真正读懂了父辈、读懂了人生与祖国;在梁家河,他锤炼出了大气自信和清醒务实的品格,坚定地迈出了为祖国奉献毕生的第一步!

我要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